新华社香港1月21日电 题:为了“中央最好的礼物”
新华社记者 王旭
明黄、雪青、浅紫……六栋色彩淡雅的两层楼房在夕阳下熠熠生辉。
这是坐落在香港亚洲博览馆旁边的北大屿山医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中央援港抗疫三大项目中的最后一项。医院即将交付香港方面时,中建国际医疗公司总经理张毅感慨万千:“我一直给团队讲,给香港人士讲,中央给香港的礼物一定是最好的。如今,这个承诺我们完成了。”
这是香港北大屿山医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1月16日摄)。新华社发
四个月完成的复杂工程
张毅刚刚接到任务指令的时候有点犯懵:用最短时间为香港建设一家负压病房医院。作为医院工程的承建方,除了一个建院地址,他没有得到更多信息。
这是2020年7月底,第三波新冠肺炎疫情正在香港肆虐。中央政府为帮助香港抗击疫情,接受特区政府请求,紧急支援香港。支援香港核酸检测、兴建分别用于隔离的方舱医院和用于救治的负压临时医院三大支援项目开始筹划实施。
兴建负压临时医院是其中最复杂、最艰难的工程。“哪有一项工程策划和设计同时开始?抢时间,一切为时间让路,所有的常规全部打破。”张毅介绍,为了减少可能出现更改设计的情况,经常同时策划两套方案,“就像主体结构,一开始就做了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两套方案,最后采用的是钢结构。”
这是香港北大屿山医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1月19日摄)。新华社发
2020年9月正式签约,要求在4个月内建造完成。“当时定的是‘临时医院’,但标准却是永久性建筑,比如达到抗击10号飓风要求。”
一位香港专家曾担心,按正常规程,在香港建一所这样的医院需要4年。他难以想象如何在4个月内完成建设。
无论项目多么复杂,程序必须一丝不苟。“再紧急的工程项目,所有程序一项不能少,节点检测一个都不能省,所有需要审批的部门一个不能落下。”这个项目沟通部门之多也十分罕见,一共有27个特区政府部门及公营机构参与其中。
复杂的岂止是程序。从策划到设计,从生产到施工,从采购到运输,所有环节都相当复杂。按香港标准,有很多部件、设备必须全球采购,有冷冻机组需要4个月才能到货,何况这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情况下。中建国际创造性地将设备拆分采购,辅之以特别运输,龙岩旅游,一个多月将机组就位。
抢速度靠的更多是央企的承担。这是香港第一家运用组装合成建造(MiC)技术建造负压隔离病房的医院。病房单元由中建国际设在珠海的海龙工厂生产,再运到香港组装。项目现场副总指挥陈诚告诉记者,为了确保中央援港项目按时交付,中建宁愿停掉其它项目,将生产线全力转向香港。
这是在香港拍摄的北大屿山医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大楼(1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申 摄
最好的“智慧工程”
“中央给香港的礼物一定是最好的。”张毅在给香港人士介绍医院建设情况的时候,总要说这句话,他也有底气这样说。
这是香港第一家MiC全负压隔离病房医院,要对付的是严重传染病,意味着对病毒的严防死守,冷气系统、病房气密性、排污排气要求极高。梯级负压、每小时新风换气12次、气密性达到ASTM EM779水平、排出空气病毒过滤效率达99.97%……除此之外,每个病房都有送入物品的互锁式消毒传递窗,房门口有感应系统。“设计就考虑给医护人员最大保护,这个感应可使病人和医护不触碰把手就开门。”陈诚说。
这家防护标准最高的医院,也是最好的“智慧工程”。
这是在香港拍摄的北大屿山医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的负压病房设备(1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申 摄
明亮的走廊里,一名员工在记者面前打开一部平板电脑。屏幕上走廊的实景中,叠加上了天花板的风、电、水等各种隐蔽管线图。“这是增强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施工安装可动态呈现、共享,直观方便,大大加快安装速度。”